本文目录一览:
- 1、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和矿产勘查取得的重要进展
- 2、手机设置了恢复出厂设置,能恢复微信聊天记录吗?
- 3、乡干部有权查看村书记的微信聊天记录吗?
- 4、板岩(Slate)
- 5、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6、公务人员微信会被监控吗
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和矿产勘查取得的重要进展
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很大,具有提高保障程度的有利条件。我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主要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程度约为1/3,多数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较大。石油探明程度约33%,储量和产量增长具备资源基础。天然气探明程度约14%,1000米以浅的煤炭查明程度约37%,资源前景广阔。煤层气处于勘探初级阶段,将成为我国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油页岩资源潜力可观,有望成为可供利用的重要油源。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平均为35%,铁、铝等大宗矿产查明率为40%左右,预测我国1000米以浅未查明的铁矿石远景资源量有1000亿吨以上。西部新区和中东部隐伏矿床的找矿潜力巨大,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成果表明,已知矿床深部和外围大多具有增储挖潜条件。
大调查矿产工作经过几年的实施,不但整体提高了我国主要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工作程度,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同时也基本查明了成矿地质背景、区域矿产分布规律和资源远景,在铜、铅、锌、钨、锡等重要矿种的找矿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的重要成果,提交了一大批具进一步勘查工作价值的矿产地。
截至2005年底,累计新发现包括西藏驱龙铜矿、云南中甸普朗铜矿、新疆土屋铜矿等中一大型矿床在内的矿产地达747处,其中铜矿产地110处,占全部发现矿产地的12%;铅锌矿产地168处,占22%;金银矿产地161处;铁锰68处;钨锡66处;其他(包括建材、化工、非金属等)174处(表1.1,图1.1)。
表1.1 新发现矿产地统计表
续表
图1.1 大调查新增资源量与截至1999年累计查明资源储量对比示意图
1.4.1 铜矿勘查成果卓越,几个国家级勘查开发基地正在形成
相继发现并评价了西藏驱龙铜矿、朱诺铜矿、吹败子铜矿、多不杂铜矿,云南普朗铜矿、羊拉铜矿,新疆土屋-延东铜矿等一批具有大型、特大型规模的铜矿床,累积探获铜资源量2868万吨。西藏冈底斯地区、云南中甸地区和新疆哈密地区等几个国家级铜矿勘查开发基地正在形成。
西藏冈底斯铜金钼矿集区获得铜资源量1091万吨。仅驱龙铜矿就探获铜资源量789万吨,铜平均品位0.496%;伴生钼资源量50.10万吨、伴生银资源量5931.80吨,一举成为我国第二大铜矿床,其东部尚未控制,矿区及外围找矿潜力仍然很大,进一步勘查有望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铜矿床;朱诺矿区提交铜资源量107万吨;尼木县冲江矿区提交铜资源量50万吨。该区总体工作程度很低,区域找矿潜力巨大,据目前资料,冈底斯矿集区铜资源量远景预测在2000万吨以上。
三江南段新发现具有大型或特大型规模的铜矿床有普朗、羊拉等15处,提交铜资源量730万吨。其中中甸普朗铜矿目前已提交铜资源量436.51万吨,平均铜品位0.4%,共(伴)生金213.10吨,平均品位0.18克/吨,银1503.51吨,平均品位1.27克/吨,钼11.84万吨,平均品位0.01%。估算铜远景资源量400多万吨,矿床远景规模达特大型;此外,在普朗铜矿区外围普上、地苏嘎、红山、雪鸡坪、春都等又发现了一批较好的找矿线索,展示了巨大的斑岩铜矿找矿潜力,远景资源量有望超过500万吨;德钦羊拉铜矿在里农、路农、江边等7个矿段圈出铜矿体39条,提交铜资源量123万吨,矿床规模达大型。
新疆东天山地区几年来先后发现了土屋-延东大型铜矿床,实现了斑岩型铜矿找矿的重大突破,土屋-延东铜矿目前提交铜金属资源量465万吨,其中最低工业品位在0.5%以上的矿体资源量260万吨;同时新发现路白山铜矿、白石泉铜镍矿、坡十铜镍矿等一批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铜(镍)矿产地。
1.4.2 铅锌银矿勘查收获巨丰,在多个成矿区带有显著找矿成果
在秦岭、豫西南、西藏念青唐古拉、藏东和四川义墩岛弧带等地区均取得铅锌矿找矿的巨大突破,累计探明铅锌资源量达7847万吨,银资源量达77158吨。
秦岭地区评价了甘肃代家庄、陕西马元及旬北等大中型铅锌矿床,提交了铅锌资源量400多万吨,其中陕西马元铅锌矿南矿带共获得铅锌金属量221万吨,平均品位锌4.02%、铅4.16%。预测远景资源量在500万吨以上。
豫西南地区大致查明了具中—大型远景规模的铅锌矿产地23处,在不超过500米深的范围内初步控制资源量铅锌800余万吨、伴生银20000余吨,其中333以上资源量铅锌140万吨、银2925吨,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区先后发现并评价了拉屋大型铜锌矿床、尤卡郎大型铅银矿床和昂张层状铅锌矿,已累计提交铅锌资源量530万吨、银4410吨。
福建闽中地区已提交峰岩、八外洋、上姚等13处矿产地,累计探获资源量铅锌300余万吨、银1700余吨。
另外,在藏东地区已发现拉诺玛、错纳等具大型远景规模的铅锌矿,目前提交铅锌资源量75万吨,预计远景资源量在300万吨以上;在四川义墩岛弧带发现并评价了砂西银矿和夏隆、热朗泽、兴普勒等银铅锌矿床,其中砂西银多金属矿探明资源量银5784吨、铅锌188万吨;新疆西南天山地区乌拉根矿床探获铅锌资源量222万吨,远景资源量500万~800万吨。
1.4.3 钨锡勘查进展喜人,世界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湖南骑田岭地区、甘肃祁连地区和新疆西昆仑地区等新发现并评价了一批大型以上规模的矿床,累计探明资源量钨69万吨、锡229万吨。
南岭成矿带的骑田岭地区新发现矿产地15处,提交锡铋资源量66万吨(铋10万吨),其中白腊水矿区锡资源量42万吨,金船塘矿区锡铋资源量24万吨(铋10万吨);骑田岭地区远景钨锡资源量超过100万吨;湖南姑婆山地区估算锡资源量在20万吨以上;湖南诸广山具极好的找矿远景,已估算钨锡资源量14万吨,预测远景钨锡资源量大于60万吨;赣南地区钨矿调查预计可获钨资源量50万吨。
甘肃北祁连地区钨矿前景看好,近年来评价了小柳沟大型—特大型钨矿1处,提交钨资源量21万吨,发现矿产地4处,外围发现了大量的钨矿化信息,预计本区钨资源量在100万吨以上,进一步找矿潜力巨大。
新疆东昆仑地区发现了白干湖钨锡矿等,目前白干湖钨锡矿已提交钨资源量9万多吨,伴生锡资源量大于2万吨,远景资源量钨可达50多万吨,伴生锡资源量大于20万吨。通过进一步勘查工作,该成矿带有可能成为我国继南岭钨锡成矿带之后又一个钨锡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1.4.4 铁矿勘查亦有突破,新探明资源量有望缓解紧缺压力
铁矿是我国大宗紧缺矿产资源,国内铁矿石供应严重不足,进口量不断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通过几年工作,在西藏冈底斯、唐古拉、新疆阿勒泰和西昆仑等地区发现并评价了一批富铁矿床,累积探明铁矿石资源量7.63亿吨,远景资源量20亿吨以上。
在冈底斯山北麓的措勤富铁矿集区发现了尼雄铁矿,获得了富铁矿资源量1亿吨,全区远景资源量可望达到3亿~5亿吨。该矿床具厚度稳定、品位高、规模大、勘探类型简单及矿石易采选等特点,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大型富铁矿后备资源基地。藏北的唐古拉地区已发现当曲、碾廷铁矿等,提交铁资源量11928万吨,其中富铁矿6541万吨。
西昆仑地区也发现了具有较大规模的铁矿带,已评价了乔普卡里莫铁矿、吉尔铁克沟铁矿,提交铁资源量7210万吨;阿尔泰地区也探明富铁矿资源量15500万吨(蒙库铁矿东段10~22号8000万吨、巴利尔斯3500万吨、阿巴宫3500万吨、加尔巴斯岛500万吨),成果十分显著。
另外,辽吉地区、晋冀地区铁矿调查也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施工的探矿工程全部告捷,其中山西灵丘县呼延庆山地区钻探验证磁异常发现深部隐伏铁矿,矿体较厚大,这一成果的发现无疑对工作程度较高地区寻找隐伏铁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4.5 铀矿勘查取得成效,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基地已见雏形
在我国北方鄂尔多斯、二连、巴音戈壁、吐哈、伊犁、海拉尔、松辽、准噶尔8个中新生代主要盆地开展的地浸砂岩型铀矿调查评价,已圈定了各类远景区20余处,在鄂尔多斯、二连、巴音戈壁、吐哈、伊犁等盆地新发现铀矿产地,新增了一批铀资源量,其中吐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铀矿评价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均有望建成我国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基地。在准噶尔、海拉尔和松辽等盆地也新发现了一批有利成矿地段。
1.4.6 锰矿勘查效果突出,优质冶金原料短缺形势有望好转
新增锰矿资源量17599万吨(包括桂西南3490万吨、重庆城口2347万吨、湘中1640万吨、澜沧江1477万吨、蒙自1170万吨),同时提交铁锰矿石资源量1.07亿吨。
其中海相沉积型锰矿勘查取得重大成果,共获碳酸锰矿资源量7120万吨,其中优质碳酸锰矿资源量5224吨。桂西南地区共获碳酸锰矿资源量1393万吨,其中优质碳酸锰矿390万吨;湘中地区获得资源量1337万吨,其中优质碳酸锰矿898万吨;秦巴地区获锰资源量3310万吨,优质碳酸锰矿2861万吨(镇巴-城口锰矿带2347万吨,巴山锰矿带963万吨);滇东南地区871万吨。
另外,在我国北纬23°带获氧化锰矿资源量6796万吨,其中优质氧化锰矿和富锰矿资源量4363万吨。桂西南地区共获锰矿资源量4051万吨,其中优质锰矿和富锰矿资源量1914万吨;滇西南地区1536万吨,其中优质氧化锰矿和富锰矿资源量1118万吨;此外,湘南城步、邵阳、永州、蓝山、桂阳5个盆地估算氧化铁锰(铁锰)资源量10740万吨。
手机设置了恢复出厂设置,能恢复微信聊天记录吗?
在早期的管理学、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理论中,特别是物本管理阶段,基于“经济人”假设,“人”是作为物质与机器来对待的,人变成了资本的工具,获取利润的工具。 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理论又认为只要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人就会被激励从而积极地工作。
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源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种能够推动物质资源能动性资源。 同时,随着马斯洛等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发现人不是等同于物的工具,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肯定了人的多方面需求,开始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及个体的发展。 以人为本要求承认人是社会人,人对工作的热情不但是基于物质刺激而且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产生的, 要求企业管理者注重人物质与精神和各层次需要的满足。基于这些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在当时各大企业中的实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肯定和推广,因此管理模式也从以物为本的管理逐渐过渡到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我国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几乎都是以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主,其特点表现为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具体来讲,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病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淡薄,观念相对落后。
在人才培养方面,偏重行政人员培养而忽视技术人员的培养,偏重政工型管理者的培养而忽视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在薪酬涉及中留有浓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的色彩;在分配和激励方面带有平均主义倾向,不重视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培养。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
在人员配置方面,公共部门极力压缩编制,或者同一人员兼任多职。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劳动力内部市场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公开等制度,但是由于总体上竞争意识淡薄 、市场机制作用性不强 ,人力资源配置上缺乏科学性, 存在着大量人力资源的冗余和浪费现象。 例如,人才招聘缺乏科学性、人员录用有随意性、未能根据岗位应有编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从而造成人事不匹配、 能岗不匹配、人浮于事 、人力资源信息流通不畅 ,有的岗位人员相对过剩或不足等现象。
(三)管理缺乏系统发展规划,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由于管理者奉行物本管理模式, 多数公共部门缺乏系统的员工职业发展计划,员工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目标、员工价值实现与单位利益等缺少相关性。 公共部门缺乏人性化的、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规划,对人才的升迁缺乏有意识的指导,导致了人才奋斗目标和成长空间以及成长路径的缺乏。 在开发培训方面,对员工针对某一项工作技能进行开发与培训重视有加, 却忽视了对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开发。 在用人方面很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常是根据关系的疏远、本身的好恶来使用人才。 在人才评价方面存在着重学历轻绩效、重资历轻能力的问题,往往造成人才断档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而加大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四)激励机制缺乏创新,难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基本采取物本管理的激励方式,只注重在工资、奖金等物质报酬的激励,并且在薪酬设计中平均主义十分严重, 极大地抹杀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激励机制中没有建立差别激励机制而且官本位思想十分严重, 通常把官阶大小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及地位的重要标准,管理者对员工缺乏足够的赏识和重用,使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约束和限制,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乡干部有权查看村书记的微信聊天记录吗?
乡干部是无权查看分书记的微信聊天记录的,这属于个人隐私,除刑事案件或其他的案件,公安机关有权查看外,其他人员一律无权查看。
板岩(Slate)
一、概述
板岩是泥质和粉砂质成分为主的板状劈理发育的变质岩。原岩成分为粘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而形成。根据岩石中的杂质成分和颜色,可以划分为炭质板岩、钙质板岩、砂质板岩、斑点板岩等亚类。结构致密、板理发育的板岩可做建筑石材及碑、砚等石料。
二、矿物岩石学特征
板岩是一种具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由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凝灰岩等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重结晶不明显,镜下可见有泥质和部分绢云母、绿泥石、硅质,有时见少量的白云母、黑云母、石英等。具变余泥质结构,板岩是区域变质作用的低级产物,其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都不高,主要受应力作用的影响。
矿物组成随原岩不同而变化。泥质原岩中以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矿物为主,粉砂质及中酸性凝灰质原岩以石英、长石为主。原岩因脱水而硬度增高,单矿物成分基本上没有重结晶或只有部分结晶,具变余结构,外表呈致密隐晶质,矿物颗粒很细,肉眼难以鉴定。板状构造,有时在板理面上有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并使板理面略显绢丝光泽。
板岩按其自然颜色可分为淡青色、淡绿色、黑色、红色、黄色等,颗粒一般细小,并且大多数呈定向排列,故其结构较致密、厚度均一、硬度适中,具有较好的抗分化、耐磨损等性能。
三、用途
天然板岩是一种新兴的绿色建材,具有抗弯强度好、吸水率低、耐冷热、抗腐蚀等良好的理化性能,可加工成板岩蘑菇石、板岩马赛克、青石瓦片等建筑装饰材料,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游泳池、宾馆、公园、别墅等室内外墙面、地面。另外,使用板岩可做屋顶装饰和室内装饰。
自然花纹美观、色泽鲜艳、表面光滑、厚度均匀、质地坚实的板岩可用于房屋的盖瓦、铺地、贴面和台阶,是良好的建筑装饰材料。也可用做桌面、黑板、墓碑等。意大利用板岩制作的台球桌面闻名于世。另外,板岩还可作为石砚的原料。
四、地质特征
板岩是由泥质、粉砂质或中酸性凝灰质岩石,经过区域变质及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区域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地区。成矿地质背景为海相泥岩、粉砂岩变质成矿,主要产在前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中的地缝合带外围,矿体常呈层状,顺层或顺逆断裂分布。
典型矿床代表为黑龙江省宾县永发屯陶粒板岩矿。矿区属丘陵地貌,该矿交通、能源及原材料供应方便,开采技术条件极为优越,是一个较理想的露天开采矿床。矿区位于大地构造单元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Ⅰ级)滨东隆起带(Ⅱ级)玉泉断陷(Ⅲ级)中之西北部,该断陷呈近南北向展布。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绿泥石、绢云母,含少量红柱石、泥质、变余粉砂级石英、长石碎屑,其中粘土矿物绿泥石为致膨胀的主要矿物,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斑点状绿泥石板岩。
五、矿床分布
我国板岩分布十分广泛,除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盆地、沙漠,新生代以来覆盖很厚的松散层地区和大片火山岩分布区外,几乎都有板岩分布。北京地区的二叠系中有紫色板岩。震旦系中不仅有浅灰、灰绿、银灰、灰黑等多种颜色的板岩,而且出露的厚度较大。陕北板岩赋存于三叠系中,北起神木、佳县,经米脂、绥德、清涧、延川、宜川,转向西南,过洛川、黄龙、黄陵,到渭北的淳化、旬邑、彬县等县。在我国大地构造中,属于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地层平缓、断层少,成矿十分有利。陕南和鄂西北地区的中寒武统—下志留统出露广泛的板岩,是我国板石出口的基地。陕南地区西起汉中专区的镇巴,经安康专区的石泉、汉阴、紫阳、岚皋、安康、平利,向南直至镇坪。湖北也是我国板岩很重要的产地,鄂西板岩分为两大片,一是产在鄂西长江两岸的古生代—中生代地层中的黑色含炭质钙质板岩、炭质板岩、黑色硅化板岩等,主要分布在长阳县、宜昌县、兴山县和神农架林区。另一片是产在十堰地区的竹山、竹溪、房县一带。该矿属于陕南板岩带向东的延伸部分,主要是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一套变质岩。鄂西北板岩以竹溪县资源最丰富,竹山县次之,房县较少。该区矿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与陕南板岩基本相同。四川东北部与陕西、湖北接壤的地区也有板岩出露。山西省五台县、定襄县出产紫色、银灰色板岩。太行山区的左权县、黎城县、平顺县出产以铺地石板为主的粉红、黑色板岩。湖南省的板岩主要见于奥陶系、寒武系及中新元古界,以湘西北、湘东和湘东北分布最广。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板岩主要分布在湘东、湘东北地区。新元古界板溪群板岩是一套泥质、凝灰质、炭质板岩,多与浅变质碎屑岩互层,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区和雪峰山区。新元古界板岩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寒武系板岩主要分布于湘中一带。奥陶系板岩主要分布于湘中南地区。此外广西、贵州等省(区)也有良好的板岩、千枚岩分布。
六、可供资源
板岩资源在我国十分丰富。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我国水泥配料板岩全国探明矿区为4处,资源储量为11×108t,其中内蒙古2处、青海1处、宁夏1处。饰面用板岩探明资源储量为2826×104t,矿区7处,其中陕西4处、湖北2处、江西1处(表2-57-1及表2-57-2)。
表2-57-1 中国水泥配料板岩矿床查明资源储量的情况
(据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05)
表2-57-2 中国饰面用板岩矿床查明资源储量的情况
(据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05)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1.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大陆科学钻探(板块会聚边界动力学;现代地壳作用);中国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及南北板块汇聚;青藏高原的地体拼合及碰撞动力学。
2014年度同位素热年代学实验室(氩—氩年代学实验室和(U-Th)/He年代学实验室)承担了同位素测年实验技术方法研究和地质应用研究项目多项,其中:地调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结题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1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2篇,国内SCI检索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篇。
重要成果
金属矿床勘查急需的同位素测年技术方法研究初步建立了单颗粒锆石氦气提取和净化实验流程、含超细矿物样品Ar气提取—净化—质谱分析实验流程,4He分析精度优于千分之五,40Ar峰值质谱测量精度最高可达十万分之五。(U-Th)/He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在含油气盆地应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表明(U-Th)/He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具有可观的应用潜力,相关成果已经在《Tectonophysics》上发表。西准噶尔晚石炭世洋脊俯冲过程研究,厘定出特殊岩墙组合(320~290Ma),结合同期其他特殊岩石组合,指示西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为伸展、高热环境,与新生代环太平洋俯冲带内洋脊俯冲环境下形成的岩浆岩组合相一致,西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同时出现的上述特殊岩浆岩组合为洋脊俯冲的产物,同时提出洋脊俯冲在西准噶尔乃至中亚造山带的大陆地壳生长、铜金成矿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地学期刊《Gondwana Research》等公开发表。南天山洋古生代期间俯冲作用过程研究初步认为塔里木板块北缘至少在志留纪时期已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成活动大陆边缘,中泥盆世开始又转变为被动大陆边缘;早古生代阶段南天山洋的演化以双向俯冲为主,向南为短期、脉冲式或间歇式的正常高角度俯冲过程,至中泥盆世结束;向北则为长期、多阶段性的俯冲。同位素热年代学实验室完成了纳诺帕高真空熔样炉的改造、气体净化系统的改造和验收、配置了偏光立体显微镜。
库车盆地单样品(上1)及多样品(上2)热演化史模拟(QTQt软件模拟)
库车盆地热史、生烃史演化(依南2井)
库车盆地吐孜洛克气田油气成藏事件图
2.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立足于地球科学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地层与古生物学重大基础理论,解决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关键地层古生物问题,建立和完善新的技术方法体系;开展生命早期演化过程、生物更替与地质环境变迁、重要地层断代对比等基础研究。
截至2014年底,实验室共有在职人员19人,其中研究员7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正高 1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后4人。承担地调计划项目1项“全国重要区域地层系统与关键生物群系统演化调查”,新开项目3项、续作项目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面上基金2项,青年基金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8篇。邀请国外专家做学术报告1人次、出国主持或参加学术会议2人次,参加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学术会议约30人次并做报告约20人次。
重要成果
最新发现喀左甲龙类化石和建昌奔龙类化石;在辽西建昌义县组地层中发现朝阳喜水龙化石群;新确立甘肃鸟属新种——甄氏甘肃鸟,为研究中生代鸟类分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初步提出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方案,建立了目前全球最为完整的单剖面埃迪卡系碳同位素变化曲线及疑源类生物地层;“江南造山带”板溪群和冷家溪群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研究取得新进展,为武陵运动和四堡运动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时代证据;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菊石动物群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建立7个菊石组合带,与西欧同时代地层可对比,在西准识别出Hangenberg及Annulata地质事件;根据小壳类化石的研究提出早寒武世镇巴—房县地块生物古地理的新认识,是独立地台而不是扬子板块边缘;通过牙形石研究在革吉县文布当桑地区发现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在贵州铜仁首次发现圆盘状完整的似Kulingia碳膜化石,可以对比国外伊迪卡拉纪广泛出现的盘状印痕化石,对重新厘定其生物属性和国内外地层对比意义重大;在措勤盆地东缘班戈县保吉乡地区新发现含有沥青脉的上侏罗统礁滩相地层,这是继海相上二叠统和三叠系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地层发现,极大提升了措勤盆地的油气勘探的价值和地位。
建昌奔龙类化石
甄氏甘肃鸟化石
措勤盆地东缘班戈县保吉乡地区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地层接触界面
3. 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定位:发展深部探测技术,进行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为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及地学理论创新提供科技支撑,其特色与优势在于运用深部探测技术集成,开展重要构造单元、成矿区的深部结构精细探测,建立自地表至地幔的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模型。
2014年,承担各类项目26项,其中国家专项1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2项、面上基金项目5项、青年基金项目6项,5个公益类行业科研专项,7个地调项目。发表SCI检索论文23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9篇,国内SCI检索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10篇。
依托已有项目经费设立了8项开放项目,累计经费达500万元。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生7人、硕士6人。引进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后郭晓玉归国工作,聘请澳大利亚Mckay Brooke Resources 矿业公司高级地质师Zhuwei Jiang为客座研究员、高级访问学者。
重要成果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实验与地壳结构”项目,完成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集实验4552 千米和数据处理实验4952千米,大幅度提高我国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工作程度。首次获得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壳精细结构与连续展布的深反射Moho,为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约束;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块体侧向挤压高角度仰冲变形的动力学模型;获得青藏高原正以地壳尺度低角度逆冲作用向北部外围克拉通扩展,已经越过青藏高原北边界海原断裂的反射地震学证据;发现四川盆地下古老的俯冲构造,为恢复扬子克拉通形成、再造华南大陆复杂构造格局,提供出重要证据;解释了古亚洲洋沿索伦缝合带关闭、陆陆碰撞和碰撞后地壳增生的深部过程;发现松辽盆地处于两个板块汇聚作用的中心,提出松辽盆地的形成受到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太平洋板块的汇聚影响。
“宽频带地震观测实验与壳幔速度研究”项目完成宽频地震观测实验剖面13条,共计599个台(点),获取连续记录波形数据4532.6 GB。根据接收函数获得我国大陆Moho深度和地壳平均Vp/Vs比值,通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取了P波速度模型和Sv波速度模型以及我国大陆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制作深部探测技术与成果科普视频一部,科普读物5册。
深地震反射剖面发现四川盆地下古老的俯冲构造
宽频带观测发现华南大陆沿海带地壳与岩石圈厚度均减薄
4. 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展汇报会
第十二届全国矿床会议
定位及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国家目标和经济社会需求,研究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背景,发展矿床成矿理论;开展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发展区域成矿理论,进行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成矿远景区划;研究解决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研发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大型典型矿床的勘查示范研究;矿产资源战略研究。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顺利换届。面向国家建设,增设矿产资源战略研究新方向,为国家矿产资源宏观决策提供支撑。成功举办重点实验室进展汇报会,成果得到专家高度评价,并被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大会,第十二届全国矿床会议(矿床学界最大的一次盛会,与会代表千余人)。
毛景文任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协会理事,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该组织任职,并应邀出任《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编;程彦博博士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稀缺金属委员会秘书长。
发表SCI检索论文69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40篇,国内核心论文116篇,出版专著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实验室科学家基于理论创新,与地勘队伍和矿业公司密切合作,推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在川西甲基卡矿山外围探明了60万吨锂矿,达到超大型规模;在西藏甲玛矿区外围的逆掩断层之下发现和探明大型富铜矿体;在新疆东准琼河坝预测探明隐伏大型铜铁金矿;在滇西北衙金矿增储黄金80吨;2003年实验室科技人员在豫西鱼库铅锌矿坑道内发现的矽卡岩型钼矿化,迄今已经探明为一个具有80万吨储量的超大型矿床。
5.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盐湖与盐类矿产的成矿规律、资源评价和综合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盐湖(湖泊)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盐湖农业、盐湖生态与健康研究。
2014年,共承担项目2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973”课题3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钾盐资源调查评价”地调计划项目1项,承担地调工作项目9项,其他项目3项,经费2700万元。发表论文44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9篇,会议论文22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塔里木库车凹陷、四川盆地、滇西南勐野井等取得找钾突破。“科技引领钾盐找矿突破取得重要进展”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科技引领钾盐找矿突破取得重要进展”获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国际盐湖会议专家在考察运城盐湖时体验古代铲盐工艺
承办了第十二届国际盐湖会议。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以色列、巴西、伊朗、克罗地亚、埃及、西班牙、阿根廷及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200多名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未来盐湖—全球可持续性研究与发展”这一深刻而长远的主题展开探讨,对全球变化与盐湖记录、盐湖生态与生物资源、盐类地质学与资源勘查及盐类化工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共同为盐湖未来的科学研究、资源综合利用及保护建言献策。会后还组织了青海盐湖和山西运城盐湖地质考察。
承办第12届国际盐湖会议
6.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从事新构造与活动断裂、重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研究,探索重大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建立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科技交流平台和研究基地,为国家减灾防灾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目前已初步形成新构造运动—构造地貌—活动断裂—地震地质—现今构造应力场—区域地壳稳定性—重大地质灾害成灾模式与风险控制系统研究特色和平台。
2014年,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工程1项,项目3项,子项目2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科技支撑项目4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5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7项,海保工程项目4项,横向项目16项;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6人次;出国合作交流3批6人次;举办7次学术沙龙活动;邀请国外专家来访3批38人次。发表论文8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2篇,EI检索论文11篇,核心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3部,获批国家专利4项。实现我国远海海域第一次深孔地应力测量——三沙石岛西科1A井千米深孔地应力测量;研发工程滑坡灾害快速评估方法,提出了地震扰动区泥石流早期预警指标体系。
西科1A井千米深孔地应力测量现场
张永双研究员参加IAEG2014会议
蔡家坡工程扰动区滑坡活动强度及危险性评估图
7.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古地磁实验室是1963年在李四光教授亲自指导下创建的国内第一家古地磁实验室。研究方向:继承与发扬李四光先生地质力学理论,应用古地磁学方法,结合野外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手段,继续深入研究古构造重建、古环境重塑、典型地层磁性定年以等基础地质问题。
2014年1月召开了实验室学术年会,会议分别由地质力学研究所马寅生副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郑绵平院士主持。实验室主任杨振宇研究员首先就实验室的工作进展做了总结,对一年来实验室在发展和古地磁学等领域做出的研究成果上作了回顾和梳理,并对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详细汇报。
重要成果
阿拉善地块前中生代构造归属新认识:对河西走廊带—阿拉善地块中晚泥盆世—早中三叠世沉积地层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Hf同位素分析和古地磁研究,指示阿拉善地块在晚古生代很可能不是华北地块的组成部分。该项成果对华北地块构造格局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
野外考察华南板块前寒武莲坨组地层顶部
野外工作
实验室年会和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8.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以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生态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体,以促进人类生态地球化学良好环境,促进和谐科学发展为宗旨,建立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态地球化学实验室。拥有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团队和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技术支持团队。
2014年共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7篇。获授权专利1项。
重要成果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地球化学工程控制修复技术开发与示范》,在材料开发、工艺流程和修复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上有所创新,在矿山酸性废水的源头控制技术上作了新的尝试,成为利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对酸性矿山废水重金属污染控制和防治的典范。
有机污染物的生态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认为,季风环流对POPs在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大气长距离迁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作为大气环流的参照系,可以得出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可影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纬度分布的结论。
完成了地下水中主要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体系建设;建立了地下水中94种农药、42种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
利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治理酸性矿山废水示范工程取得显著效果,处理后的水可以用来养鱼。
处理后的水可以养鱼(鱼苗(a),5个月后的鱼(b))
示范工程现场
9.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研究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方面的重大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自主创新成果,引领我国地下水循环演化和地下水可续性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推进国内、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有利于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为提高区域地下水利用的安全性和保障能力以及相关国土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重大科技支撑。
共承担各类项目22项,其中牵头“973”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1项,地质调查项目9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技术培训10人次,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7次。通过多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学习先进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牵头的首个地下水领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项目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复建了华北平原60年来地下水动力场演变特征,识别了地下水动力场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响应规律,构建了地下水危机临界识别指标,提出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危机的调控措施,显著提升了我国大型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的整体水平,为缓解华北平原水资源紧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群矿采煤驱动下含水层结构变异对区域水循环影响机制研究”,基本掌握采空区裂隙发育特征及渗透性变化规律,建立了典型矿区含水层空间结构变异数值模型,创造性提出采空区渗透性跃变曲面“椭抛凹形体”概念。
陈宗宇研究员参加IAEA-CRP项目工作会议(奥地利维也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水明教授到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973)项目课题结题讨论会议(石家庄)
10.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勘查地球化学领域创新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培养创新人才,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地球化学探侧技术研究基地。开展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研究,从事地球化学调查与填图技术研究,发展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理论与技术,为覆盖区和深部矿产勘查提供技术支撑。
2014年4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学术委员会成员对实验室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对重点实验室及国际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运行机制、成果科学凝练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积极推进《全球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立项工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值工作组合作,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国际合作网络平台,开展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建立,重要资源国家的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球化学填(编)图工作的开展。国际地科联罗兰德·奥博汉斯利主席在访问重点实验室时表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国际地科联作为全球性的国际地学组织,将尽其所能支持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积极协调会员国地质调查机构参与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的国际合作,鼓励相关机构支持全球一张地球化学图“化学地球”的建立。
国际地科联罗兰德·奥博汉斯利主席访问实验室
学术年会上院士和专家积极建言献策
11.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重点开展航空电磁探测、地面电磁探测、井中电磁探测和电磁探测多元信息处理等基础研究,为承担国家地质调查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研究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重要成果
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全状态集成调试试飞取得成功。在国家“863”计划和地质调查专项的共同支持下,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在硬件系统研制及地面、半航空测试取得成功之后,研究团队经过1年多的努力,成功地进行了系统全状态集成调试试飞工作。
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全状态吊挂调试试飞
2000米深井地—井TEM三分量测量系统自主研制成功,为我国深部找矿再添新装备。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下,经过3年多的技术攻关,先后突破了井下三分量探头、大功率整流器、三通道接收机以及2000米下井深度等关键技术难题,集成开发出我国第一套适合2000米深井的大功率地-井TEM三分量测量系统,经测试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
地-井TEM三分量测量系统
12.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以岩溶生态系统研究为核心,确定研究方向为,揭示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岩溶区石漠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主要生态问题;探索脆弱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模式、技术。
2014年,承担科研项目33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3篇。组织承办了国土资源部第三批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交流会,举办了实验室201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邀请中国地质大学郭益铭教授、王红梅教授等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并分别作专题报告;8人次分别参加6个国内外学术会议。
南洞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质综合调查,利用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技术,初步查明了南洞地下河下游主管道地段岩溶发育规律、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河主管道分布规律,通过连通试验,对南洞地下河系统各子系统的边界及范围重新进行了划分,对南洞岩溶水系统的基本格局有了新的认识;对典型岩溶山区植被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分析表明,草地和灌丛可以作为岩溶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植被类型;对广西平果果化岩溶峰丛洼地土壤侵蚀和地下漏失的研究表明,不同地貌部位水土流失差异较大,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存在差异;探索岩溶区土壤属性与地形因子、遥感影像光谱指数的关系,并分别以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为例,进行了土壤属性的空间预测研究。
实验室201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
13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定位及研究方向:继续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和国际影响,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为依托,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完善岩溶动力学理论,搭建系列研究实验平台,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为IRCK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研究岩溶动力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岩溶区生态环境问题对策提供科技支撑、为岩溶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科技创新。
2014年,参加国内外交流共计30人次、境外科研地调2次,主办国际会议1次、国内会议1次,共承担各类项目50项,公开发表论文40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7篇;出版专著《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袁道先),对广大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和因地制宜的对策探讨,将岩溶动力系统的理论鲜活地运用在广袤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重点围绕岩溶石笋古环境重建,岩溶碳汇与全球变化,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开展深入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利用石笋氧同位素与当地器测气温和降水数据、旱涝指数对比分析,发现平均分辨率1. 5年的石笋氧同位素响应了区域夏季风强弱变化特征;通过对岩溶区水库的不同深度水体研究,加深对溶解无机碳在水库水体中的循环过程的理解,为岩溶碳汇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利用典范对应分析对尾矿砂的土壤重金属进行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而间接影响了土壤碳循环等。
访问泰国地下水资源厅(境外地质调查)
莲花洞LHD1石笋δ18O记录的极端干旱事件及形成大气环流背景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出版
公务人员微信会被监控吗
不会的,放心使用就好。这种专用版本的软件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开通的特别版本,不会收集用户隐私数据的。
警方不可能通过任何方法监控用户的微信信息记录,除非对方获取微信用户的微信账户和密码,才能通过登陆微信账户显示查看,不可能通过任何方法监控微信用户的任何微信信息。
微信的聊天内容是不可能被监控的,目前没有这样的设备可以做到有这个能力,可以监控手机聊天软件发出的聊天信息。现在的手机信息加密非常完整,根本不可能可以轻易破解,这个是不可能被监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中国公务员包括7大类:全国及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成员、政协成员、检察机关、民主党派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共产党各级领导。
“公务员”这个词还可以直接理解为“公共服务人员”,也就是说,不管是从大的角度(国家公务员)还是从小的角度(诸如环卫工人),都属于“公务员”。公共服务到了当代,不能够只是政府的工作,人民也应该有权直接参与。
公务员指的就是公务人员(即公职人员),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相关义务的公职人员。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职人员是指依法履行公共职务的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党务机关、各人民团体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或者是指具有国家公职身份或其他从事公职事务的人员,也就是通常说的“干部”。公职人员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也在随时代和国家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
评论列表
黑客技术 发布于 2022-07-09 02:51:09
黑客技术 发布于 2022-07-09 04:16:26
黑客技术 发布于 2022-07-09 06:37:22